歡迎來到陜西省
周文王都豐(今灃河西岸)。武王都鎬(今灃河東岸長安縣斗門鎮至普渡村一帶)。成王時周公、召公以陜陌(今河南省陜縣西南)分治,召公所轄陜陌以西地稱陜西,陜西名始此。春秋戰國時關中大部為秦國地,公元前677年都雍城(今鳳翔縣城南)。秦以陜西地統一中國,都咸陽。項羽入關,分關中為雍、塞2國,改上郡為翟國,合稱“三秦”。西漢都長安(今西安城區西北)。
十六國前趙、前秦、后秦均都長安,大夏國都統萬城(今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南朝與北朝大體以秦嶺為界,陜南及商洛南部為南朝地。西魏都長安,陜境置21州。北周都長安,陜境置23州。隋都大興城(今西安),置13郡。唐都長安(今西安),先后設18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于長安置陜西路。熙寧五年(1072年)更陜西路為永興軍路。金在陜北、關中設鄜延、京兆府、鳳翔3路。南宋在陜南置利州東、西2路。蒙古中統三年(1262年)于長安設陜西四川行中書省,簡稱陜西行省或陜西省,省名由此肇始,地跨今陜、甘、川、青、寧和內蒙古6省區。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蘭州以東的今陜、甘、寧及內蒙古南部地更名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仍簡稱陜西行省或陜西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長安置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境比元代又有擴大。清康熙六年(1667年)析西境設鞏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為甘肅承宣布政使司),今境單獨設省,置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治西安府。1912年設陜西省。1950年1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 人口:3,642萬
面積:19萬多平方公里
秦兵馬俑
秦始皇陵
八百里秦川(1976年)
八百里秦川西端的秦嶺。
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是文化革命期間修建的,它把渭水引上了黃土塬。這是主干渠。
解放后興建的西北第四棉紡織廠,現有的紗綻十三萬枚,自動織布機三千二百四十臺,全部設備都是我國自己設計制造的。這是細紗車間。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個比較典型和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聚落遺址。距今約五千多年。一九五八年,在這里建立了我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博物館。
以秦川西端的寶雞為起點的寶雞——成都鐵路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沿渭水西行(1979年)
咸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城市。古時,人們踏上“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照例要在咸陽作短暫停留。就是達官貴人也往往在這里向親朋好友辭行。那時的咸陽,真是賓客盈城,美酒飄香。
隴山,座落在陜西省隴縣西北,延伸于陜西,甘肅邊境。古代絲綢之路從這里通過。
古城咸陽,現已成為新興的紡織城。圖為咸陽一角。
渭水河谷是古代農業發達的地方,也是當代中國的重要農業區之一。這是武功縣的田野。
陜西毛紡廠粗織車間工人在操作。
渭水流域(局部)示意圖。
長武縣出土的唐代葡萄紋銅鏡。
靈臺縣文化館保存的外國銘文鉛餅,凹下的背面周緣有一圈文字,據說是傳寫失真的希臘字母。
寶雞出土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七七一年)玉蠶項鏈,說明養蠶當時已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
乾縣乾陵的唐代(公元六一八——九0七年)六十一尊賓王石人像。
涇川縣南石窟寺保存的公元四——六世紀的石刻佛像。
戶縣草堂寺。
草堂寺內的鳩摩羅什舍利塔。
周至縣大秦寺古塔。
彬縣大佛寺。
寶雞市,瀕渭水。
渭水穿越隴山的地段,現已通行火車。
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一車間正在冶煉鉭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