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
戰國秦惠文王始置烏氏縣(治今固原縣南)。三國、兩晉時大部為羌、匈奴、鮮卑等族游牧地。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夏國,轄地包括今寧夏全境。吐谷渾滅夏后,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分置高平鎮、薄骨律鎮,后分別改為原州、靈州。唐開元九年(721年)于靈州置朔方節度使,統轄今自治區大部。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建都興慶府(后改中興府,今銀川)。1227年蒙古滅西夏。南部屬陜西行中書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取“夏地安寧”之意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之名自此始。三十一年置寧夏行中書省。明洪武三年(1370年)北部為寧夏府。正統元年(1436年)又設寧夏巡撫,為陜西4巡撫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寧夏衛為寧夏府。1949年后沿稱寧夏省。1954年并入甘肅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 人口:580萬
面積:6.6萬多平方公里
須彌山石窟唐代大佛。石窟創建于北朝時期,現存最高的造像是第5窟大佛樓的唐代坐像。大佛為倚坐像,高20.6米。
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1978年)
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各族人民十萬人隆重舉行集會和游行,熱烈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
烏蘭夫團長在霍士廉同志的陪同下,參觀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社會主義和建設成就展覽。
谷牧副團長參觀銀川長城機床廠時和工人親切交談。
中央代表團烏蘭夫在慶祝大會上講話。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在慶祝大會宣讀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的賀電。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革委會主任藿士廉在慶祝大會講話。
寧夏回族自治黨委書記、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馬玉槐(回族)在大會上宣讀給華主席、黨中央的致敬電。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張沖參觀銀川毛紡廠。
中央代表團事團長、國家經委副主任郭洪濤(前左一)在石炭井礦務局三礦看望回、漢族煤礦工人。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民政部副部長劉景范(左二)在吳忠縣古城公社訪問時,到七十八歲回族老貧農何金堂家里進行親切慰問。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部隊副司令員劉靜洚(右)到固原縣農村看望社員。
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云世英(右四)在阿拉善左旗巴音諾公社同蒙古族干部、牧民親切交談。
在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游園會上。
載歌載舞,歡慶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
把寧夏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1978年)
六盤山。一九三五年,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業紅軍長征,翻過六盤山,進入甘肅,并寫下了著名詩篇《清平樂.六盤山》。解放后山區新修了公路。
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的一條街道。
小麥豐收。
封沙育林,改造自然環境。
銀川毛紡廠生產的各式毛毯。
公元五世紀的古塔——海寶塔。
新建的一座大型露天煤礦。
吳忠縣古城大隊員回族老社員丁學禮,是科學種田的積極分子,這是他和青年社員一起觀察水稻新品種生長情況。
回族女干部馬金花是固原縣馬蓮大隊黨支部書記,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圖為她在同社員一起勞動。
青銅峽水電站。
同心縣清真寺。
固原須彌山石窟的露身佛像,高二十公尺,是公元七世唐代的古跡。